在引入機器人之前,工廠的清潔團隊實行“三班倒”制度:早班負責車間外圍主干道清潔,中班重點清理生產車間出入口的油污區域,晚班則要處理夜間生產留下的大量廢料。即便如此,清潔質量仍參差不齊——新人對油污的處理不夠徹底,老員工長時間彎腰作業后效率會明顯下降,遇到員工請假或旺季生產加班,清潔人手更是捉襟見肘。
除了成本與管理問題,人工清潔的效率瓶頸在產能提升后愈發明顯。隨著工廠新生產線的投產,廠區清潔面積從原來的8萬平方米擴展到12萬平方米,6名清潔工即便加班加點,也無法保證清潔頻率達到安全生產標準。“有一次環保檢查,就因為車間角落積塵超標,我們被責令限期整改,還影響了訂單交付進度。”這件事成為工廠下定決心引入自動化設備的直接導火索。
一“機”當關:工業洗地機器人的硬核實力
經過三個月的市場調研和實地測試,工廠最終采購了一臺搭載激光導航、視覺識別系統的工業級洗地機器人。這臺身高1.2米、體重800公斤的“清潔衛士”,剛投入使用就展現出遠超人工的硬核實力。
效率的提升首當其沖。機器人配備了雙滾刷清潔系統和大容量污水箱,每小時可清潔3000平方米地面,相當于3名熟練清潔工的小時工作量。與人工“朝九晚五”的工作模式不同,它可以24小時連續作業,只需在電量低于20%時自動返回充電基站,40分鐘即可充滿電繼續工作。“現在廠區每天的清潔任務,機器人白天完成主干道和車間公共區域,夜間集中清理生產車間,清潔頻率從原來的每天1次提升到每天3次,地面始終保持無積塵、無油污的狀態。
清潔標準的統一性則解決了人工操作的最大痛點。機器人通過預先輸入的地圖數據和實時視覺識別,能夠精準避開障礙物,對車間出入口、設備底座等衛生死角的清潔覆蓋率達到100%。其配備的油污傳感器可自動調節刷子轉速和清潔劑用量,確保不同污染程度的地面都能達到相同的清潔標準。“以前環保檢查要看運氣,現在不管什么時候來,地面都干干凈凈,這是人工永遠做不到的。
長期成本優勢更是讓這筆投入顯得物超所值。據測算,這臺洗地機器人的采購成本約35萬元,加上每年5萬元的運維費用(包括耗材更換、設備保養),年均成本僅10萬元,不足人工成本的八分之一。按照設備8年的使用壽命計算,累計可節省成本200余萬元。“而且機器人不需要社保、不需要培訓,也沒有安全風險,管理成本幾乎為零。
從清潔崗到全流程:制造業自動化的“蝴蝶效應”
洗地機器人的成功應用,在工廠內部引發了一場“自動化革命”。如今的工作重心變成了考察更多自動化設備的應用場景。“清潔崗的替代讓我們看到了自動化的潛力,現在我們正在評估倉儲分揀、物料轉運等崗位的機器人替代方案。”
這種由點及面的轉型,正是江蘇制造業自動化升級的典型路徑。作為中國制造業的核心集聚區,江蘇擁有超過16萬家規模以上制造企業,其中勞動密集型崗位占比曾高達40%。近年來,隨著勞動力成本的上升和技術的成熟,自動化設備從高端生產線逐漸下沉到后勤、倉儲等輔助崗位,形成了“全方位、多層次”的轉型格局。
在蘇州工業園區,某電子企業將清潔機器人的導航技術應用到物料轉運中,研發出“清潔-轉運一體化機器人”,實現了車間后勤的全自動化;在無錫高新區,一家汽車零部件廠商通過引入清潔機器人的數據管理系統,構建了廠區環境監測平臺,為安全生產提供了實時數據支撐。“清潔崗位的自動化看似是小投入,實則是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試金石。
對于外界關注的“機器換人”是否會導致失業問題,該工廠給出了溫暖的解決方案。原來的6名清潔工中,2人通過內部培訓轉型為設備運維工程師,負責洗地機器人及未來引入的自動化設備的日常維護;2人調至倉儲部門從事貨物盤點工作;另外2人則在企業的幫助下,找到了周邊服務業的工作。“自動化不是要取代人,而是要把人從繁重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,轉向更有價值的崗位。
未來已來:自動化轉型的挑戰與機遇
為解決這些問題,江蘇省已出臺多項扶持政策:對企業購買自動化設備給予最高30%的補貼;建立“制造業自動化服務平臺”,為企業提供個性化設備解決方案;與高校合作開設自動化運維專業,定向培養技術人才。在政策的推動下,越來越多的中小企業開始加入自動化轉型的行列。“去年我們平臺服務的企業中,中小企業占比達到60%,比前年提升了25個百分點。
技術的不斷迭代則為自動化轉型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。隨著人工智能、5G技術與機器人的深度融合,工業洗地機器人已從“按固定路線作業”升級為“自主規劃最優路徑”,未來還將實現與工廠生產系統的實時聯動——當生產線產生大量廢料時,機器人可自動調整清潔計劃,實現“按需清潔”。“自動化設備不再是孤立的工具,而是工廠智能系統的一部分。
夕陽下,江蘇昆山的這處制造廠區里,洗地機器人仍在平穩前行,它的影子被拉得很長,與遠處生產線上的機械臂遙相呼應。從6個人的忙碌到1臺機器的從容,這個看似簡單的變化,不僅是一家工廠的成本優化,更是中國制造業從“勞動密集”到“技術密集”的轉型縮影。當越來越多的“清潔革命”在制造業的各個領域上演,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,正變得愈發堅實。